党建工作

党建园地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评论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9-12-09

  光明日报评论员: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十四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共产党员网分享打印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党确保权力始终能更好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保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需要高效有力的领导制度和行政体系,同样有赖于进一步完善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列为专门一章进行部署,明确提出“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这进一步明确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定位,进一步明晰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正确行使权力,确保权力更好为人民谋利益,历来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问题。毛泽东在“窑洞对”中的回答至今发人深省;邓小平“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的警言现在听来依旧振聋发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探索走上快车道,有力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时间记录下了这些坚实的足迹。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其中的金句“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广被传播和解读。2017年,“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更全面和深刻的部署安排。此次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并就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等“子命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关键点。

  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好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有效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以增强监督合力,切实将党和国家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实际效能。其中,党内监督作为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最基本、第一位的监督,必须持续推动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保障党员监督权利。给权力套上严密的制度笼子,还需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促进反腐败国际合作,推动重点领域的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任何美好的愿景都不会自动实现,非付出非常之功,不能摘取胜利的果实。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已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时间的每一个嘀嗒声都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声。让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锐意进取,完成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各项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光明日报评论员: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十三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共产党员网分享打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要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实践证明,中国对外开放,欢迎各方共同参与,支持各国共同发展。面向未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兴党兴国的重要支撑。要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全面贯彻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涉外体制机制建设,统筹协调党、人大、政府、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格局。

  崇尚和平的理念,深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深知和平的可贵。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从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难点问题,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中国倡导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彰显的是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随着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数字鸿沟等问题,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立足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致力于打造伙伴关系、支持多边主义。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推动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则基础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化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面向未来,中国会一如既往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坚守共赢共享的中国决心,引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努力推动人类文明拥抱更加光明的未来。

  光明日报评论员: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

  ——十二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绝不容忍任何挑战“一国两制”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并将其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强调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而且将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定位和相应的制度设计及工作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提供了重要遵循。

  香港回归祖国20多年来,“东方之珠”风采依旧。人均寿命全球第一、营商环境和国际竞争力广被认可,其他各项事业也获得全面发展,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彰显出“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最佳制度安排。历史也必将证明,“一国两制”是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最佳方式。深入推进“一国两制”实践,符合香港等地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亦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国两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和开创性事业,也会在实践中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并完善自我。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解答好这项治国理政重大课题,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特别行政区自身竞争力结合起来;要健全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的制度,完善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共写梦想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香港特别行政区时强调,前进道路并不平坦,但我们实行“一国两制”的初心不会改变,决心不会动摇。把“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发挥好,毫不动摇推进“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永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恒心,我们就一定能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明日报评论员: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

  ——十一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这一要求是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提出要求,为进一步铸牢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事实证明,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是在革命斗争中确立和逐步完善的。和平年代,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守护国家安全的同时,完成自身各系统的改革。历史告诉我们,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前进就有方向、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这一条当作人民军队永远不能变的军魂、永远不能丢的命根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写进党章,是对我们党建军治军原则的最有力坚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的最有力维护。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精神实质。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必须扎根在思想上,落实在行动上。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坚持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形成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是新时代党从思想上政治上领导和掌握军队的根本途径。

  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在党领导军队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居于统领地位。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关乎我军建设根本方向,关乎新时代强国强军事业发展,关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是严肃而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确保全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经得起考验。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而不懈奋斗。

  光明日报评论员:凝聚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力量

  ——十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制度遵循和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

  实践充分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回顾历史,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展望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把制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此次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任务,是我们在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遵循。

  凝聚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力量,既包括要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也需要在运用制度力量的过程中凝聚共识、压实责任、严肃追责,建立起一套制度执行的流程闭环。无论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还是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都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强化制度宣贯,狠抓制度落实,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成为刚性的约束力量,成为规范人们在现实生产生活过程中的行为守则。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制度能否得到切实执行。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制度力量,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之基,自觉扛起绿色发展的担当,凝聚形成人人担责、人人有为的合力,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一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光明日报评论员: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九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我们要坚决按照这一要求,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进一步开创新时代社会治理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不同维度入手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有效破解旧有难题、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不仅会出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意愿也越来越高。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新时代,只有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继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社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推陈出新、稳中有进,才能使全社会在保持秩序井然的同时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方向和路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全部工作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因此,党天然地要担负起领导社会治理的重要职责,通过强化党组织建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来提升自身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的共同期盼,是全社会的共同追求,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等各类社会主体都有必要承担起社会治理的部分职能,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激发全社会活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法令行则国治。要充分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保障作用,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社会治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用好这些技术手段,会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民齐者强”“上下同欲者胜”,这些箴言实际上也表明,社会治理从不是单方面的行动,而是所有相关主体通过有效整合而形成合力的过程,只有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文明,继而实现国家的发展繁荣富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同样,社会治理的水平和成效也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共享,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自其合理合法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通过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我们也将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保护好来之不易的安全与稳定,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打牢基础、保驾护航。

光明日报评论员:用制度保障惠及全体人民——八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这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抓民生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抓民生就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快速增长,我们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都是当前建设发展的重点。我们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通过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抓民生就要建立体系、机制和相关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类别的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就业领域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在教育领域,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保障领域,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在健康领域,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保障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抓民生就要抓好第一民生工程,完成最后一公里冲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能力水平,进一步狠抓脱贫攻坚目标落实,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让贫困人口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一道奔向繁荣富裕的美好明天。

光明日报评论员: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七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既是长期以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治理机制植根于中华文明5000年的悠久历史,传承着一代代修齐治平的文化理想与治理经验,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治理机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条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的繁荣兴盛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自觉运用制度力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三个面向”的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全体中华儿女在共同的旗帜下团结奋斗,意气风发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熔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刻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更加灿烂辉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号角,成为鼓舞13亿多人民群众昂扬奋发的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评论员:经济是大国的根基——六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改革开放的制度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强大生命力,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诸多优点,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些成就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今日中国所拥有的雄厚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力,以及保证中国能够在激烈国际竞争中不惧风雨、不畏挑战,正是源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为了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党和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中国经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光明日报评论员: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五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行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迁,行政管理体制也经历了全面变革。40年来,经过若干次规模较大的改革和各种局部调整,具有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革。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的行政体制还有许多不足,有亟待改进的地方。

  十九大报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要明确往哪里转、怎么转。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坚决扭转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同时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转变政府职能,要做到依法行政。要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既要重视通过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固定转变政府职能已经取得的成果,引导和推动转变政府职能的下一步工作,又要重视通过修改或废止不合适的现行法律法规为转变政府职能扫除障碍。只有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更好把政府职能转变过来。

  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与此同时,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纠正老爷作风、衙门习气,杜绝吃拿卡要那一套,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光明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四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法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法者,治之端也。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开创、形成和完善过程,绘就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画卷。从1949年通过《共同纲领》确立新中国基本制度和政策开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再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实行依法治国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中国建设,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经济繁荣、人民幸福提供了坚实保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提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方针,把法治体系这一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建设好。

  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是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也是党的领导。观照历史与现实,纵览世界范围内法治实践,可以看到,政治与法治是有机统一的,政治是法治的保障,法治无法脱离政治。作为中国人民最忠实的代言人,我们党确保了法治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法治建设方向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同样,依法执政也宣示了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捍卫法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接下来,我们要着重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基本建成。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意味着我们要积极填补空白、抓好薄弱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这要成为我们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从法制到法治的升级,核心之一在于高效实施体系、严密监督体系、有力保障体系的建立,这是制度得以发挥实际效用的手段,是治理能力的实际支撑,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光明日报评论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力量——三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的组成部分。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国家的根本大法形式确认人民当家作主,正是为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国家治理面临复杂多变形势。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们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国家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

  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0世纪末期,有国外学者曾预言,西式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不值一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民当家作主。

光明日报评论员: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二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大会吹响了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号角,通过了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梁八柱中,党的领导居于顶梁柱的位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制度的根本优势。只有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方能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这些重要理论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统一关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就要求我们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要求并不是空洞、抽象的,要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治理好近14亿人的大国、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必须要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领导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站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更是一个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努力践行的实践课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光明日报评论员: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一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金秋十月,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构筑了中国制度建设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贯彻决议的各项内容,坚决落实决议提出的各项措施,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推向前进。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正式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这些若干重大问题的提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标志。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因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社会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使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健全、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社会风险有效化解、社会生态得到优化,确保平安中国建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根本方向指引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新时代推进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这些经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是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6年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项工作中勠力推进,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在风云变幻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有着显著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改革一切不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效能的体制机制,创造有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新的体制机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为此,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14个方面的问题,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等各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规划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和实现路径。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2019年11月01日07: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通过的《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新中国7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实践充分表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这次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正是考虑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必须对此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必须以此为主轴,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必须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本次全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1日 02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2019年11月02日08: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重点阐述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部署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一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书。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证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这是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鲜明结论。

  在实践中,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展示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2日 02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2019年11月03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努力方向,为我们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党的十四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正是考虑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必须对此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比过去,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正是考虑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此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朝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努力,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我们就一定能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3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 ——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2019年11月04日07: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对于更好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同时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要求全面体现到各方面制度安排之中,突出的正是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彰显了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以坚强领导铸就千秋伟业的责任担当。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就要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首要的就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就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就要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担负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职责”。我们要按照《决定》的部署要求,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好,我们就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4日 04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守正创新中坚定制度自信——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2019年11月05日07: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制度优势。只有既坚持和巩固好,又完善和发展好,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工作部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着眼于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体现了强烈的问题导向和鲜明的实践特色,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目的就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的制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体现的正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部署的重点任务。全会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方面,部署了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这些重大部署,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的具体展开,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围绕这些方面,《决定》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就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努力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5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2019年11月06日07: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一要坚持和巩固,二要完善和发展,三要遵守和执行,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确保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的制度安排。我们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法治建设、制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要遵照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涉及方向性问题,必须以这些制度为准星。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

  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我们提出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既不能过于理想化、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满、故步自封。这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紧密结合已经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形成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党组)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抓紧就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

  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都按照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制度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维护稳定、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要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程,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要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根本的政治保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完成好这次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6日 04 版)

 

上一条:习近平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全文)

下一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