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提高学生在思政课的抬头率、培养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评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实践。
1、创新理念和整体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程实效性与针对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改变传统线下教学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力求通过教学创新,用更科学的“配方”、更精湛的“工艺“、更时尚的“包装”,真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切实提高课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2、开展“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创新
在教学方式上,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三层次的立体实践教学、问题链教学等“四位一体“教学方式创新。
基于学习通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设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智慧教学方式。目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在学习通平台建设完成了该课程六章22小节的教学微课、拓展阅读资料、视频案例、题库等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实现了线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全员互动、个性指导和全时空师生交流,线下教师通过面对面教学对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启发、感染、引导和交流,切实提升课程的育人成效。
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由教师提前在学习通平台布置分组任务,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选取一种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并做成PPT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完成比较好的小组,由教师指定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班级各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师生共同享受“精神盛宴”。
构建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层次的立体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做法为:教师精心在每一章节选取不同的主题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以“演唱+演讲+故事”等活动创新思政课堂,为学生提供更为深刻、真实的学习体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度、吸引力、实效性。学生每学期需结合当年的热点话题完成一份8分钟的微视频校内实践课作业,学生在视频拍摄过程搜集资料,不仅能深化他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让他们更加深刻体会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和职责。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考察活动,充分运用校外实践,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近年来,我们先后前往邓小平故居、陈毅故居、建川博物馆、宜宾李庄古镇等地进行实践考察。这种体验式、参与式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思想受到震撼、心灵得到洗礼,从而弥补单一课堂说教的不足,深化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注重启发性教育,以“问题链”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问题意识,从解决问题着手,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深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坚持“四个注重”的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固然重要,但“内容为王”的教学定律仍是改革创新之本。“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内容创新上坚持做到“四个注重”,力争既贴近学生实际,又紧跟理论前沿。
注重教学案例典型性和时事性相结合。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选用经典案例的同时,特别注重将热点案例运用到课堂中,精准回应大学生最为关心、最需解决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注重紧跟理论前沿,融入最新发展成果。注重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打磨,将党史教育、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七一”讲话精神、二十大精神等融入课堂教学中。
注重选取校园本土化案例。本土化案例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能够更加触动学生的情感与思考。目前,已将“春风化雨润心田—《思想道德与法治》本土化案例教程”列入教研室教师教材编写计划。
注重融入地方名人文化资源。注重将张大千、张善孖、喻培伦、范长江等地方名人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授第三章第一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内容时,将张大千的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课堂讲授中;在讲授“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时,教研室成员组织所任教班级全体学生赴范长江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聆听长江故事,感悟中国精神。
4、采取“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综合考核的考评方式创新
课程成绩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50%。注重过程性考核,教师结合学生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的表现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考核。